日前,国家卫生健康委、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新修订的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饮料》,被业内人士称为“饮料新国标”,其中明确从2022年12月30日起,添加乳酸菌的活菌型产品在标签上要标示乳酸菌含量。
新国标修改了术语和定义
新修订的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饮料》明确饮料为用一种或几种食用原料,添加或不添加辅料、食品添加剂、食品营养强化剂,经加工制成定量包装的,供直接饮用或冲调饮用、乙醇含量不超过质量分数为0.5%的制品,如碳酸饮料、果蔬汁类及其饮料、蛋白饮料、固体饮料等。
相对于2015版国标,2022版国标的变化体现在五个方面:细化了术语定义描述、修改了部分感官要求、扩大了理化指标适用范围、统一了固体饮料菌落总数要求、完善了标识要求。
而在这些改变中,最令消费者关注的莫过于“为保证消费者知情权,明确要添加乳酸菌的活菌型产品标签上要标识‘乳酸菌含量’,并增加乳酸菌检验方法。”
另外,在2022版国标中,虽然没有对乳酸菌饮料的活菌数作出新的规定,但还是要求乳酸菌饮料的活菌数应≥106CFU/g(ml)。也就是说,这是数量是乳酸菌饮料的最低行业标准。
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科技传播部主任阮光锋表示:菌落总数测定是用来判定食品被细菌污染的程度及卫生质量。菌落总数超过标准值,说明企业未按要求严格控制生产加工过程的卫生条件,包装容器清洗消毒不到位。此外,还有可能与产品包装密封不严、储运条件控制不当等有关。
深圳消委会曾测评乳酸菌饮料
活性菌含量相差250倍
除了乳酸活菌数标注的不尽相同外,不同产品的乳酸活菌数的差距过大,也是行业内不可忽视的一点,而这个问题也受到一些组织机构的重视。
2021年,深圳市消委会联合宝安区消委会、福田区消委会、龙岗区消委会曾共同开展含乳饮料比较试验,对市售的部分含乳饮料品质进行比较测评。
此次测评的14款冷藏活菌型含乳饮料中,乳酸菌含量平均值整体优于2015版饮料国标出厂期限量要求,所有产品的活乳酸菌数含量也均达到各个产品标签所标注的数值。
但此次测评也反映一个问题,那就是各品牌乳酸活菌数差别很大。在测评中,乳酸活菌数最高为140亿CFU/mL,乳酸活菌数最低的只有0.51亿CFU/mL,两者相差超过250倍。
消费者购买产品不必一味追求
菌种数量和类别
商家在宣传时,会重点突出乳酸菌饮料可以改善肠道健康、提高免疫力,这也成为消费者纷纷掏腰包购买的原因之一。那么,乳酸菌是不是越多越好?
据了解,乳酸活菌数并不是一成不变的,乳酸菌饮品包装上标明的乳酸活菌数,是指出厂时候检测的数量。因为在冷藏温度下,乳酸菌会有几天的“迟滞生长期”。在此期间,乳酸活菌数几乎不增加,它们对别的杂细菌有一定抑制作用。几天之后,乳酸活菌数会增加,更多乳糖被转化成乳酸,乳酸菌产品的风味口感会发生一些变化。不过,如果放置的时间过长,乳酸活菌数大量减少,而杂细菌开始活跃起来。
此外,不同乳酸菌的最适发酵条件存在差异,菌种越多,发酵条件越难统一,由此可导致酸奶的发酵过程不理想。多种乳酸菌的加入看起来似乎使酸奶营养更丰富,但不同菌种之间存在竞争关系,会影响彼此的发酵效果。
业内人士表示,产品含的菌种的数量和种类,并不反映产品的品质。同时,不存在一种万能的益生菌产品,能够满足所有调理身体的需要。所以,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也要认识到,并不是菌种数量越多就越好。